Global
我们的故事

分享最新资讯

科研力量 I 洛启生物参与开发新冠中和抗体分子影像技术,研究成果于《Research》发表!
2022-07-15
624

随着新冠病毒特性逐渐往致病力降低,传染率提升的方向突变,因此上海洛启生物万亚坤团队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杨志、朱华团队合作,基于已有的中和纳米抗体研究,借助分子影像独特优势,开发出靶向新型中和纳米抗体探针,以期实时监测生物体内新冠病毒感染部位情况,为纳米抗体的评价和病毒在体残留提供精准示踪。 


该研究发表于杂志,题为“Evaluation of SARS-CoV-2-neutralizing Nanobody Using Virus Receptor Binding Domain Administered Model Micen”(IF=11.036)。本文第一作者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刘松、丁蕾和上海洛启生物李光辉。通讯作者分别为上海洛启生物万亚坤博士、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杨志、朱华研究员及韩鸿宾教授。



由SARS-CoV-2引起的COVID-19正在席卷全球,至今仍在蔓延,持续威胁着公众健康。COVID-19疫情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缺乏快速响应、高效的方法来确定SARS-CoV-2病毒病原体。出于治疗策略和防护措施的需要,迫切需要开发额外的诊断工具来进一步分析该疾病。


开发安全、有效的新机制产品以满足临床需求是洛启生物一直追逐的方向。面对疫情的肆意,洛启生物率先布局了SARS-COV-2新冠中和抗体的研究,作为预防和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的有效手段,洛启生物开发的新冠病毒中和纳米抗体真病毒抑制能力ND50可高达0.55 微克/毫升(MedComm, 2021),在SARS-CoV-2感染人体的过程中,该药物可有效阻止SARS-CoV-2的刺突蛋白S1亚基的受体结合域(RBD)与人体内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结合,通过阻断病毒和细胞膜的融合发挥新冠治疗作用。 


本研究基于中和纳米抗体Nb11-59可与SARS-CoV-2 RBD部位结合,通过占位阻断SARS-CoV-2 RBD与人体ACE2的结合过程,起到中和病毒的作用,阻止病毒在生物体内的感染。另一方面,相对于完整抗体,纳米抗体具有体积小,特异性高且性质稳定的优点,在生产和临床应用上极具发展潜力。基于中和抗体构建的靶向SARS-CoV-2 RBD的探针,是实时在体检测病毒感染部位的有效手段之一,并对其他治疗药物的疗效起到监测作用。


通过PET技术评估中和纳米抗体具有以下特点:


1)一种无创性和高灵敏度的可视化成像方法;


2)提供整个生物体动态状况的实时信息;


3) 有望监测甚至预测生物体对治疗或疫苗的响应。


PET技术将成为评估新型SARS-CoV-2中和纳米体并检测其体内靶向RBD的能力的有力工具。


Research杂志副主编为本文刊发题为《Fighting the SARS-CoV-2 pandemic: focusing a new lens on COVID-19》的社论,提出本研究“有望用于确定生物体感染后的RBD残留、评估其他中和纳米抗体的治疗效果、指导感染期间的精准治疗”。


[1] Song Liu†, Guanghui Li†, Lei Ding†, Jin Ding, Qian Zhang, Dan Li, Xingguo Hou, Xiangxing Kong, Jing Zou, Shiming Zhang, Hongbin Han*, Yakun Wan*, Zhi Yang*, Hua Zhu*. Evaluation of SARS-CoV-2-neutralizing Nanobody Using Virus Receptor Binding Domain Administered Model Mice. Research, 2022, In press.


END

关于洛启生物


洛启生物是致力于纳米抗体创新药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成立于2017年10月16日,坐落于上海国际医学园区,拥有超过7500平方米的研发生产基地以及特有的骆驼养殖基地。洛启生物自主创建了基于纳米抗体的五大核心技术平台,各平台均具有非常独特的行业优势。基于创新技术平台,洛启生物已经拥有五十多个纳米抗体药物项目组成的多元化的研发管线,覆盖哮喘、纤维化、眼科和肿瘤等热门靶点。


其中,针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吸入式纳米抗体创新药LQ036已于2021年6月在澳大利亚进入I期临床,人体实验表现出优异的安全性;2022年1月该项目中国临床I期IND也已正式获批(通知书号:2022LP00124),2022年会同步开展中国临床I期。针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创新药LQ043也将在2022年进入IND申报和I期临床开发。洛启生物即将建成满足临床II期样品制备的500L GMP毕赤酵母生产厂房,未来1-2年将有3个产品陆续进入临床研究阶段。